×
公告
微信扫一扫看文章
百牛贺年——文化·文物篇
分享到:
发布时间:2021-02-20 10:04 发布者: 浏览量:179

春节,即农历新年,是一年之岁首、传统意义上的岁节(年节)。俗称新春、˝新年、新岁、岁旦、新禧、年禧、大年等,口头上又称度岁、庆岁、过年、过大年。

     二零二一年为农历辛丑牛年,将春节过好,重温传统文化是你我都能做到的文化传承。今年春节,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公众号将在推出“百牛贺年——文化·文物展”,陪您就地过年。祝您二零二一辛丑牛年平安富贵,万事胜意!


百牛贺年——文化·文物篇

 汉字“牛”的历史


“牛”作为中国古代的六畜之一,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,也是人们在语言表达交际中常用到的字。那么,“牛”字除了指称动物“牛”之外,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“牛”的历史



《说文》释“牛”:“大牲也。牛,件也;件,事理也。象角头三封尾之形。”

图片

徐锴曰:“件,若言物一件、二件也;封,高起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事也者,谓能事其事也,牛任耕理也者,谓其文理可分析也。庖丁解牛,依乎天理。角头三者,谓上三岐者象两角与头为三也……封者,肩甲坟起之处……尾者,谓直画下垂像尾也。羊、豕、马、象皆像其四足,牛略之者,可思而得也。”


在古代,牛除了耕田、拉车,供人驱使外,还是祭祀的主要供品。《礼记·曲礼》曰:“凡祭宗庙之礼,牛曰一元大武。”正因为此,“犠(牺)”“牲”二字皆从“牜”旁。

图片

 魏晋 牛首人身像浮雕

甘肃省博物馆馆藏

砖面上用刷得甚薄的含胶白垩土作底,浮雕一牛首人身形象,牛躯体健壮,身着圆领红色长袍,双手拱胸,袖手而立。这种形象在嘉峪关、敦煌等地魏晋时期壁画墓中较常见,多与鸡首人身像一起位于墓室门楼上方,可能与当时驱恶辟邪的风俗有关


《说文》曰:“牲,牛完全。从牛,生声。”《周礼·庖人》曰:“始养之曰畜,将用之曰牲。是牲者,祭祀之牛也,而羊豕亦以类称之。”《说文》又曰:“犠,宗庙之牲也。从牛,羲声。"由此可见,“犠(牺)”“牲”本是一义。然而,《曲礼》有“天子以犠牛”句,郑玄注云:“犠,纯毛也。”这就是说,“犠”是毛色特别纯的牛。

华夏先民豢养、驯化牛,始于何时虽不可考,但历史相当悠久当是不容置疑的。传说中的国人之始祖伏羲氏,又称作“伏犠”“庖犠”。据此充分证明,从那时起,我国先民已开始有了以豢养牛为主的畜牧业。

后来仓颉造字,与畜牧业相关的且相当重要的字,不少是以“牛”作偏旁的。如称“畜父”为“牡”,雄牛叫“特”;称“畜母”为“牝”;牛子称为“犊”,养牛马之圈唤作“牢”;引导牲畜前行的动作是“牽(牵)”等等。